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動滾屏(右鍵暫停)
2010年08月03日 13:16:14 來源: 新華廉政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始終保持反腐敗的高壓態勢,旗幟鮮明地嚴懲貪腐行為,每年都查出一大批腐敗分子。與此同時,黨中央著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反腐倡廉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從民意調查數據來看,國家統計局連續多年的調查顯示,2003—2009年,群眾對反腐敗工作成效的滿意度平穩上升,從51.9%提高到69.2%,群眾認為消極腐敗現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從68.1%上升到82.6%。這說明反腐敗工作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
可是客觀事實與人們的直覺,總是有一定的錯位。由于不能客觀科學地分析認識反腐倡廉建設的成果,在某些人心目中,產生了反腐敗“越反越腐”的錯覺,原因何在?
首先,必須承認,我國當前反腐倡廉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世界各國的歷史發展規律表明,發展中國家在由貧窮向小康社會過渡時期都要經歷一個腐敗高發期。我國當前就正處在這樣一個腐敗高發多發的歷史時期,這是執政黨和人民群眾都必須面對和接受的。
其次,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官員隊伍。由于這些年反腐敗機制創新、手段創新、力度加大,越來越多自以為隱藏得深、安全感強的腐敗分子紛紛現形,即使干部隊伍中腐敗分子的比例再低,每年查處的絕對數都不小。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只從數量上看,當然覺得腐敗現象很嚴重。
第三,與某些媒體的過度渲染有關。對于某些媒體來說,吸引眼球是第一位的,報道腐敗案件,竭力挖掘和渲染其中的花邊新聞,比報道廉政勤政典型更能迎合某些讀者的獵奇心理,因為很多人覺得清正廉潔本來就是官員必須做到的,沒有多大新聞價值。所以在某些傳媒上,總是連篇累牘報道腐敗現象,讓一些人分不清社會的主流。
第四,與社會輿論中的“窺私”心理有關。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的人熱衷傳播關于腐敗分子的小道消息,添油加醋,將腐敗現象擴大化,讓人們總是覺得身邊到處是腐敗現象。
第五,與某些單位信息公開不夠有關。該公開的信息不公開,應對媒體時舉足失措,遮遮掩掩,人為制造一種曖昧空間,給猜測提供了搖籃,給謠言營造了土壤。
第六,與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訴求越來越強烈有關。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解決了溫飽問題的群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關注社會的公平正義。貪腐行為直接損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破會經濟和社會正常運行秩序,人民群眾印象深刻、反感強烈。
國際反腐敗組織透明國際負責亞太和大中華地區的負責人廖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總體趨勢上來說,中國改善的程度是所有統計的國家中最快的。“如果看一看從1995年到 2006年的總體統計情況,一般國家只是進步了0.1或0.2分就是一個不小的成就,而中國進步了1.5分!這表明中國的(清廉)情況越來越好。”
反腐敗是個長期的過程,是個世界性難題,需要每個公民以主人翁精神和建設性心態積極參與,客觀公正地評價反腐敗工作成效,共同營造反腐倡廉建設的社會環境。(鄭遠柱)